编著:史旭光
来源:《截拳道运动入门》
第一章 概 述
1967年7月,李小龙将自己所创立的新型武道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Jeet Kune Do)”。该体系是李小龙在综合詠春拳、西洋拳击、击剑的技战术策略与搏击理论的基础上,吸取其他中国传统武术以及东西方搏击术的精华,所独创的一门“纯粹以实战为目的的技击术”,同时也是以中国传统禅宗、道家的哲学思想、印度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个人学说为其理论思想背景的武道哲学和艺术。
由字面上来解释,“截”为拦截或阻截;“拳”乃拳头、拳法或各种攻击形式的统称;而“道”则意味着普遍的规律方法和最终的实现方式。其基本概念是:拦截攻击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李小龙以“截拳道”这个名称来称呼他的武道体系,对于截拳道修习者个体而言,依其水平层次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着不同的相对意义。在入门初期,“截拳道”意味着李小龙创立的相对固定、科学而系统的格斗技战术修行方法及原理、原则;但在修习者通过有形的截拳道修炼,逐步达到对于自我和格斗的高度理解,具备武道自我独立探索能力之后,“截拳道”这个名称便不再包含任何特殊含义,仅是一种引领截拳道修习者从截拳道乃至任何有形、有法的格斗形式、生活形式中解放出来的名称和符号。当你超越截拳道,超越自我时,也完全可以丢弃“截拳道”这个名号。
在武道实践体系中,与传统武术和各种擂台化的武技不同,截拳道并无固定的套路(诸如国外武道的品式),也没有系列的规则限制。这使它能够从传统武术中的门派与风格中解脱出来,由格斗的整体出发,利用所有的方式、方法,在力求简单、直接的基础上,去赢得一个满意的结果,进而去追求人体武器最大程度的应用与发挥。
鉴于截拳道的自我解放效应,白创立至今30多年以来,在李小龙亲传弟子与再传弟子的不懈努力下,截拳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李小龙当年所力倡的“简单、直接、非传统性”的技战术指导原则,以及强调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革命性哲理,也已随着截拳道的世界性传播,对今日世界武坛,包括擂台搏击竞技(如MMA综合格斗、美国自由搏击、日本修斗等)和各国军警格斗术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986年,作为一门技击科学和武道哲学,截拳道正式进入美国大学校园,被美国弗吉尼亚州尼德福德大学确立为可供学生选修学分的正式课程。
第一节 截拳道发展简史
截拳道的发展和创立与李小龙个人的习武经历和生活经历紧密相关,从其武道体系的动态发展来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詠春拳时期
李小龙幼时好斗,常与其他儿童以“拳头”来解决问题。虽胜时颇多,但为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街斗中的能力,于1954年,在好友张卓庆的介绍下,拜人詠春拳名师叶问门下习练詠春拳(图1-1)。初学时,李小龙感到练拳枯燥无趣,曾离开拳馆一月之久,后在实战中体验到了詠春拳之实用价值,再次回到拳馆,继续学拳。此时,由师兄黄淳棵代师授拳,并常带其外出同其他门派交手,这段经历对于日后李小龙在个人武艺之路上求真、求实的作风影响甚大。

在此期间李小龙最为显著的事情便是在师兄黄淳棵的指导下,于1957年中参加在圣乔治书院举行的校园西洋拳击赛,以詠春式打法击败对方夺得冠军。
除练习詠春拳之外,李小龙还在这段时间内和哥哥李忠琛学习击剑。尽管李小龙在对练时不依法度,但他仍从中认识到詠春拳以外的角度攻击、攻防节奏和步法以及完善护具的重要性,故日后抵美之后,曾花大量时间来研究击剑。这次童年的经历也算为以后创建自己的功夫体系埋下厂伏笔。据李小龙后期著名弟子黄锦铭回忆,李小龙收藏的单是击剑方面的书籍就有200多本(图1-2)。笔者的另一位截拳道恩师Tommg Car-ruthers先生来华时,曾专门提及击剑在李小龙后期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959年初,李小龙受师兄黄淳橾败阵之影响(1957年1月22日,黄淳橾在台湾参加台港澳国术比赛时落败,此事间接引发李小龙在苦练詠春之余开始接触其他拳派功夫),随父亲好友、国术名师邵汉生练习北拳基本功、功力拳、节拳、北派螳螂拳等套路。除平时练拳外,邵师傅还趁早茶聊天之便向李小龙讲解武学拳理、练功法门、武林轶事、前辈事迹以及各门派的武术特色。这些均对李小龙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且,李小龙曾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准备编辑出书,唯因日后事业发展方向的转变以及时间原因,致使生前无法出版赴美前夕,李小龙亦经常去书店搜购各种相关武术的书籍,以便于赴美后进行自行研究。
二、振藩功夫时期
1959年4月29日,李小龙离港赴美,开始在美国的求学闯荡生涯。先抵达出生地三藩市,后转赴西雅图,并进入爱迪生技术学院就读。
与海外多数华人一样,李小龙到美国后同样有过在餐厅打工的经历,同时亦在校园内以教授恰恰舞来赚取生活费用(李小龙曾于1958年获得香港恰恰舞冠军),后改为授武。李小龙此时所教授的内容与最初所习的詠春拳已有不同,其中加入了一些其他功夫的技巧,并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套改革中的武术体系——振藩功夫(李小龙,本名李振藩)。但在此阶段,詠春拳仍占据其主导地位。同时,李小龙在这段时期开始接触柔道以及其他西方搏击术(图1-3)。李小龙在1963年所出版的《基本中国拳法》一书的内容成为李小龙武学体系转变的一个有力辅证,该书内容除諫春拳的基本内容外,还掺杂了大量北派功夫的训练方法。

1962年4月,第一间以李小龙名字命名的“振藩国术馆(JUN FAN GUNG FU INSTITUTE)”在西雅图唐人街书楼地下室成立(后迁往大学道4750号)。开馆期间,李小龙曾在多位好友与学生的引荐下,结交当时美国武坛知名人物,如威利·杰伊(Wally Jay,小循环柔术创始人)、埃德,帕克(EdParker,肯波空手道创始人)等,为李小龙日后在美国武坛的发展以及不断完善自己的武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图1-4)

1963年3月16日,李小龙携美国弟子道格,帕尔默(Doug Palmer)回港省亲,趁机探望詠春同门。期间再次得到师父叶问的诸多指点以及在自我武学发展上的鼓励。回美途中,李小龙曾借转机之便,参观各地武道馆,并与之切磋交流。
三、振藩拳道时期
1964年7月19日,李小龙赴奥克兰筹备开办“振藩国术馆”一事。8月2日又以嘉宾身份应邀出席在加州长堤举办的“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并在大赛中做闭目黐手、锁臂直踢、单手三指俯卧撑、后发先至等技术示范表演,引起轰动。赛事举办人埃德·帕克借机将李小龙向当时诸多美国武坛名家推荐,包括“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John Rhee)、“柔道天才”海沃德,小本(Hayward Nishioka)等人,李小龙日后的著名弟子丹·伊鲁山度(Dan Inosanto)、李恺(Dannie Lee)亦是此时与李小龙相识的。次日,位于奥克兰的“振藩国术馆”正式开班授课。
不久,李小龙便迎来了生命中最具重要意义的一次挑战。
由于李小龙坚持教授外国人中国功夫,而引来了当地华人武术界的不满。李小龙对屡次劝告均置之不理,于是,华人武术界决定派代表黄泽民前往武馆教训李小龙。尽管李小龙最终打败了对方,但终因打斗时间的过分拖长与他预想中的快打速胜的格斗理念相去甚远而引发对自己的不满,并间接促使他对自己所习武术以及传统武术套路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反思。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技术不够全面,无论出击速度、力量或体能,都不足以掌握一闪即逝的制胜空隙。以致无法应付不同类型对方,反遭某种异常打法所牵制”。自此以后,李小龙开始加强体能、反应等各种特质方面的锻炼,并逐渐对自己的武术技术体系进行改革。
1965年5月,李小龙携妻儿回港,长住四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李小龙对生活规律备加重视,除利用空暇拜会香港武术与演艺圈前辈外,多在为了突破武学领域的困扰而艰苦锻炼和思考。因为自从与黄泽民一战后,一直忙于各项事务的李小龙基本上无暇来梳理自己的武学体系。同年6月7日在给弟子木村武元(Taky Kimura)的信中,李小龙提到自己的技术风格已经形成,并言及如再拘泥于传统武术则无法对付那些没有门派以及固定打法的对方。在稍后另一封给弟子严镜海(James Yimm Lee)的信中,更是宣称已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全新功夫体系,该体系是由詠春拳、击剑和西洋拳击组成。由此表明,李小龙在香港停留的这段时间内,已经在超越传统武术、特别是詠春拳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自我发展成果,为截拳道的最终创立奠定了扎实基础。
1965年9月,李小龙返美后再赴西雅图岳母家暂居。期间李小龙召集昔日弟子一起训练。学生们发现此时的李小龙由摆桩、步法到手脚运用,均不见詠春拳的影子(图1-5),并在保留藕手和木人桩训练之余,已不再鼓励弟子费时间练习传统套路了,且此时对不符实际的花哨武技的讽刺亦比昔日严厉许多。“腰带并非象征武技造诣,其实际作用只是用来束紧裤头”等话语皆是此时言出,由此可知李小龙当时在港艰苦训练与认真思考期间,武学体系与思想的变化之大,且李小龙在临走前给弟子们以“配合自己特点加以改进,乃施展运用简单技术的窍门。但若要将简单技术的真正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用拳如腿击劲猛,踢腿似出手般灵巧的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不受对方类型、身材或战术所牵制……”的话语更可以看出李小龙日后的教学思想。

1966年左右,李小龙启用“振藩拳道”来命名自己当时功夫体系。同时,李小龙曾给包括李鸿新(Ceorge Lee)在内的多位弟子颁发了振藩拳道证书(1967年1月31日,李小龙给李鸿新的信中便请其帮忙制作出武道三阶段的标志图,由此可见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已日趋成熟。洋见本章第三节)。此时的“振藩拳道”可谓是由最初的“振藩功夫”向日后的“截拳道”体系的一个过渡。 (图1-6)

次年2月,李小龙在洛杉矶开办了自己的第三家“振藩国术馆”,并在这所国术馆内拍摄了大量功夫照片,以筹备再次出书, 当时的名称暂定为TAO OF CHINESE GUNC FU (即日后的 BRUCE LEE'S FIGHITING METHOD一书,国内译名为《李小龙技击法》)。
四、截拳道时期
1967年7月,李小龙将自己创立的新型武学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并在同年10月至11月《黑带》杂志对其长篇专访中正式对外公布自己武道体系的新名称。
与此同时,李小龙还多次应邀出席各种国际空手道赛事,并在学生的协助以及在场观众的配合下做截拳道自由搏击示范和寸劲拳表演,向大众宣扬自己的武学理念,引得诸多当时美国武坛的搏击高手拜人李小龙门下习艺,包括乔·刘易斯(Joe Lewis)、查克,诺里斯(Chuck Norris)、迈克·斯通(Mike Stone)等人(其中乔,刘易斯被誉为美国自由搏击鼻祖,其自由搏击的理论直接源自李小龙)。而且李小龙还有意改革当时的赛制,但由于一次长达半年
的意外伤病以及武术事业发展方向的转变,致使宏愿未能实现。
1970年8月13日,李小龙因进行蹲举训练时脊椎骨神经受损,导致卧床6个月之久。期间,李小龙除整理大量武术笔记外,还曾认真阅读印度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多本著作,并写下诸多随笔,克氏的“真理来自个人的了悟”思想与李小龙的教学思想有着强烈共鸣,并进一步对李小龙本人的生活以及截拳道后期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1年中,李小龙出演好莱坞电视剧《盲人追凶》中男主人公的功夫教练一角,通过影视媒体宣扬自己的截拳道及其主要的搏击理论。
同年9月,李小龙的著名文献《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刊登在美国《黑带》杂志上。在该文中,李小龙大量穿插引述禅宗、克里希那穆提以及老子等哲学思想来详细解说了格斗的整体性、传统的起源、何为截拳道、截拳道与传统武术的不同以及截拳道的教授风格等。此文对于日后美国武坛的发展和世界武术的改革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图1-7)

次年l1月,李小龙人选《黑带》杂志该年度的“黑带群英殿”名人,获“截拳道宗师”奖项。
以上便是截拳道的整个发展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发展阶段并非能够被清楚地划分。因为截拳道中的特定发展是逐渐发生的,而且各个不同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相互重叠的。如果只观察李小龙武学体系的始末两端,会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格斗体系,会认为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与洛杉矶的学生师从于不同的人,甚至学的是不同门派的武术。而纵观李小龙整个武学体系,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截拳道则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其既不是某一传统武术体系的简单改进或抛弃,也不是泛泛地通过学习研究所有不同武技后所得到的“大拼盘”,而是一种对人类武术与武道的全新的理解过程,
是强调通过武道三个不同阶段的实证和进化,在武技与人生上追求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与自我解放、自我超越的武术人生之道。
第二节 截拳道技战术指导原则
截拳道是建立在武道共性规律基础上,以人体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科学为指导,高效地利用人体四肢乃至身体任何部位,实现无限制本能化格斗功能的武道体系。截拳道强调人类格斗的科学化,追求武道“根本”,而绝不强调标新立异的招式、套路等“花叶枝节”。因此,在李小龙看来,花费种种心思创立独特的拳法完全没有必要,因为“除非人类有三头六臂,否则就不存在不同的格斗方法”。
截拳道具有深厚的哲学化内涵,因此,很多人误认为截拳道只不过是一套玄之又玄的概念体系,或者具有多么复杂的技战术结构,但李小龙却早就指出:“我的风格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我的动作是简单、直接和非传统性的。”
简单、直接和非传统性,作为截拳道三要素,正是李小龙构建截拳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和自我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截拳道区别于其他任何固定的传统形式和风格体系的根本所在。
一、简 单
简单,意味着剔除任何不必要的动作和方法,使用最经济有效的技战术直达目的。
如果一次反击(或攻击)需要3-6个步骤方能完成,那么,其成功的机会必然会相对降低。因为当你所采用的动作或步骤越多,需要注意的环节也相应增多,失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实践中,如果你能够将原本需要6步完成的动作简化成3步,再将3步简化成2步、1步,逐步化繁为简,还原其简单特性,那么你就必然会在趋向不断的精简中,提高技战术的成功概率。
李小龙认为: “在武艺方面要达到优秀,并不意味着要增加些什么。不要过多地增加修饰,而要简单再简单——就像一位雕塑家雕刻塑像一样,不是往塑像上黏泥加料,而是不断剔除不必要的部分,直至本质显露出来为止。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东西。换言之,不是日益增加,而是日益减少。截拳道是一个不断精简的过程。”“Keep It Simple Stupid”这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格斗座右铭正是受截拳道深远影响的结果。
战例示范:应对抓衣领时不同的解脱方法。前者为传统的制敌手段(图1-8①②③④),后者则为截拳道的应对策略。 (图1-9①②③)



在强调简单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白:在截拳道中,简单并不等同容易。当一基本技术在形成正确动作定型之后,仍需长期进行反复艰苦磨炼,逐渐强化其速度、力量、隐蔽性、欺骗性、变节奏与变角度运用能力,以及动作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近似本能的灵活程度,如此,方能在万变的格斗中,用最简单的技术来表达最复杂的内涵,实现最高的格斗效率。如李小龙所言:“武术的最高境界必是趋向简单,以不变应万变。而境界不高的亦唯有流于花拳绣腿罢了。”
二、直 接
直接,意味着直达目的过程中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和行动。
当一位李小龙的学生迫切想了解“直接”的含义,并向李小龙发问时,李小龙的钱包向他迎面飞去,出于本能反应,这位学生马上接住了它。这便是直接,完全凭本能的感觉而动,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去思考如何接、何时接的问题。如果那样做,钱包只会砸到脸上。换言之,如果有人抓住你的衣领时,不要做任何不必要的复杂动作,直接出击即可。
一个技术的学习目的是应用发挥,而不是机械地完成。当有人攻击你时,你的反应不应局限在动作的选择与姿势的正确上,而是不加思考,本能出击,简单直接。就好像我叫你的名字,你会应答一样。
直接与简单相辅相成,但很多武术中的技术能够做到简单,却不能做到直接。譬如在一场对打时,你可以先躲闪之后再进行反击,或者在躲闪的同时进行迎击,但这均只做到了简单而没有兼顾直接。截拳道讲究截击,即在对方的进攻动作没有奏效前进行快速拦截攻击,使其失效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进攻。
战例示范:应对钩捶攻击时不同的应对方法。前者为传统的防守反击方式(图1-10①②③),其次为连消带打迎击(图1-11①②③),最后为后发先至截击。(图1-12①②③)





截拳道的截击便是直接的完美体现,要达此目的,须能锻炼到自然而然本能地出拳(踢腿)的能力,各种动作必须是瞬间即发,无任何迟滞。而且除技术动作要达到自动化程度外,更要在心灵上保持“空”之状态。对此李小龙曾强调:“在截拳道中,所有的技术必须忘却,以无意识来应付情况,如此技巧自可同时运用自如。”
三、非传统
非传统,意味着技战术的动态发挥与应用不受任何传统方法、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武术中,认为套路、品式的练习与技术的实际应用同等重要。虽然这些能够为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却毫无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在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实用和高效才最重要——要知道格斗绝不会因你是不同的派别、或者练习不同的套路而有所不同。鉴于此,在截拳道中,仅需要掌握那些经过反复实践所提炼出来的基本技术,在速度、力量等特质方面不断提高,然后辅以各项战术配合,在直接的对抗接触中学习应用与表达。
此外,传统武术还过于强调技术应用时的绝对性,即在这种特定场合下才能使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用固定的技术来应付固定的情形。殊不知实战的情形是干变万化的,你既无法预测到与对方相遇的情形和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无法事先了解对方将如何发起攻击,所以过分强调这些应用原则只会让自己在实际应用时束手束脚,难以施展。尤其在当我们遇到一个没有门派、没有确切打法风格的对方时,会更加感到难以适应。对此,李小龙的观点是: “由陈旧、传统的模式中同然可以获得安全感,但惟有不断突破传统才能生存。”
截拳道在实战中的发挥要求因人而异、因形而变,就像水倒进杯中成杯形,倒人碗中成碗形一样。在技术方面,更是注重“将技巧隐于无形”。但“无形”并不等同于“不成形”,二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无形是在经过“不成形”到“有形”再由“有形”进一步提升之后的状态。一个人要学习原则,遵守原则,还要能突破原则。换言之就是能够进入一个模式而不被其禁锢其中,能够掌握原则,而又不被原则所束缚。
在截拳道的实战中,没有事先预定好的动作设计和套路,仅强调基本技战术在熟练掌握之后处于不同状态下的本能发挥与直接表达。
战例示范:截拳道自然状态下的直接出击,无须进行任何预先的调整。 (图1-13①②③④⑤⑥)



以上是截拳道在技战术方面的非传统观念的表现。在其他方面,截拳道也同样表现出不受传统束缚、力求自由无羁的特色。譬如在训练服饰上,截拳道便要求除穿训练服进行训练之外,还应身着日常服饰进行锻炼,以培养在不同条件与状态下的技术发挥能力,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对训练服形成依赖。此外在训练中亦不提倡赤脚进行训练。因为所面临的
是真实的街头格斗,考虑到各种地面状况,赤脚不太现实,而且坚硬的鞋底、鞋尖也会为截拳道修习者所利用,成为凌厉的“武器”。
上述三要素,就整体而言,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简单的七个字,共同构成了截拳道格斗的精义,亦直接揭示了人类武道的精义。
以截拳道的强侧置前为例,其既体现了技术上的直接、战术上的简单,又彰显了其在整体形式上的非传统观念。要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多数武术流派都把强侧置后,用以延长距离增加打击力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快速击中目标?延长打击距离意味着延长了打击时间,容易被对方察觉并阻击或躲闪,同时也增加了遭到迎击的可能性。
在截拳道里,李小龙把强侧置前,目的就是为了缩短打击距离,使前手、前脚的攻击在快速、没有预兆的前提下更容易奏效(其理念主要来源于击剑),而日.在充分借助身体拧转、位移以及地面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使前手、前脚所打出的动作在攻击威力方面占尽优势,且兼具隐蔽性。这种姿势所衍生出的前手攻击(标指、前手直冲、挂捶)和前脚攻击(侧踢、钩踢、直踢)是截拳道中运用频率最多的攻击技术。
第三节 截拳道三阶段论
一、初始阶段(部分性)
这是最初的状态,即一个人对格斗艺术毫无所知的阶段。在格斗中他只是简单地本能阻止进攻和反击,根本不去想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当然,他所采用的方法并不可能是所谓的科学方法,然而却是真实的他自己的方法,他的攻击和防卫方法是自然流畅的,可义往往是片面的动作,不能实现最佳的作战效果。 (图1-14)

二、复杂精炼化阶段(流动性)
这是一个人开始进行格斗训练的阶段。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如何防守、如何攻击,包括各种踢腿方法、站立方法、呼吸方法、思想方法—一毫无疑问,他已获得了有关格斗的科学知识。但遗憾的是,他最初的自我和自由感已经消失,他的行动不在随意于自己,他的思想会集中在对不同动作的计算分析上。更糟的是,他可能在这方面形成了认知束缚,局限于有限的技术动作,而将他自己排除在无限变化的现实之外。 (图1-15)

三、返璞归真阶段(空)
经过数年严格训练和实践体验之后,他意识到功夫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也不是要执行那些特定的思想和行为。他开始认识到格斗中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如流水渗隙般——只要对方有任何细微的破绽,立刻就会渗透攻人。这并不是尽力去做而是无意识的、无定形的,就像水在流动中遇缝即进一样。在这个阶段,他所有的经典的或传统的技术以及基本拳式将减至最少,他能超越胜负,他能自由发挥而不受限制,逐渐从执迷与偏颇所造成的各种幻象中解脱出来,全然地关注当下,进入空之境界。 (图1-16)

第四节 修习截拳道的益处
自截拳道创立至今,已有无数不同肤色、不同国别的武道爱好者,纷纷投身到截拳道的习练潮流之中。究其原因,除受李小龙个人人格魅力和高超武功影响外,主要是被截拳道所独特的武道合一的魅力以及从科学的技击体系到人性化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概括来说,系统而长期的截拳道锻炼和研修,可使人有如下获益:
一、身(防身、健身、强身)
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本意便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付街头中所出现的各种局面,其技战术体系的构建也基于此,但又绝非仅限于此。
防身自卫固然重要,也必然要感受截拳道给我们身体本身所带来的各项好处。长期而正确的截拳道练习,既可逐步提高习练者身体各部位相互之间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性,提升整体运动能力;同时又可充分锻炼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动作速度以及关节柔韧性,全嘶发展体能,练就强健体魄,促进身体健康。
二、心(平常心、自信心、进取心l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其生存压力也在增加。由于各种紧张和应激情绪的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健康的多种症状也相应出现,如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抑郁、焦虑等。长期有序地进行截拳道训练,不单可以逐步缓解释放沉重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使练习者回归平常状态;亦可在踢打与对抗过程中,肯定自我,增强自信。美国名医古柏曾说:“在人们参加运动计划后的反应中,最容易记录的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肯定,并因此变为更加积极、更加自信的人。”
此外,进行截拳道训练中获得的各种有关技术掌握与运用发挥程度上的反馈信息(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更有利于激发运动动机,激发进取心。在这种对练和对抗、失败与成功的过程中磨炼意志,提升品质。
三、灵(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l
截拳道的修习是一个自我求证、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注重修习者的自我体验与感受,培养修习者独立思考与分析事物的能力。截拳道的意义在于鼓励并帮助修习者逐渐独立,做回自己。在学习一个动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个人内在的领悟与更深层次的认知,只能是模仿。功夫是一种属于自我的知识,尽管老师能够给予指导和传授,但毕竟无法代替你的修行。对此,李小龙认为: “老师决不会给予真理,而是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真理。”
截拳道的修习正是建立在充分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此处的自我认知既包含对自我本身的认知,又指在与外界关系的互动中对自我的认知),对武道无限真理探索的过程。自知、自觉、自省是这个过程的根本,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武术造诣,更可使其生存并作为一个真正生存的人。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一直倡导的那样:“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截拳道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个人的解放。当修习者日益成熟时,他会意识到他的各种技术不是以征服对方为目的,而是一种自我率真的表达。从本质上来说,截拳道旨在使修习者经过“无形”“有形”的磨炼,由桎梏中走出,迈向最终的“无形”境界,回归原本的“自由”,保持在原始状态,关注当下,本能而动,随感而应。至此,思维意识便处于彻底的空性之中,摆脱了各种因内在冲突与矛盾所引发的困扰,不再受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影响,直面当下,虽身在其中却又超乎其外。
第五节 截拳道的礼节
李小龙在功夫的传授上提倡自由和因人施教,不拘一格,但亦有其规范、严格的一面。由李小龙在中国南派传统武术礼的基础上所制定修改的一套独特的截拳道礼节便是其中之体现。
李小龙认为修习功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人格之修养,道德之完善。此礼除用在学员与教练互表尊重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学员时刻感恩的情操。著名作家、思想家柏杨曰:“建立饮水思源和感恩图报系列的情操,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其他动物的高贵品质。”学员与教练互敬礼时,感谢教练的给予与指导;学员之间互敬礼时,感谢对方陪同你训练,促使你进步与提高。此礼节作为每位振藩国术馆学员入门第一课,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当中。
截拳道礼节共分两种:
一、振藩礼
并步站立姿势开始。双手握拳提至胸侧,右拳翻转拳心向下,左拳变掌盖于右拳上,右脚向前迈出,脚内侧斜朝前,重心前移,迈左脚,左前脚掌点地,拳掌一起向正前方推出,高与肩平,目视前方。此为振藩礼之定式。两手背相靠,指尖向下、向内、向前翻转至两手掌平摊。左脚后撤一大步于右脚后,两手握拳回收于体侧;同时,右腿回撤,并步站立,两手下放,恢复起式姿势。 (图1-17①②③④⑤⑥⑦)


多用于训练课开始与结束前,师生之间互行礼。
二、抱拳礼
并步站立姿势开始,身体微向前弯,两手于体前抱拳,左掌盖在右拳食指关节处,两肘微弯,拳掌与肩同高,置于中线正前方,目视正前方。 (图1-18①②)
多用于学生之间互为对练时以及教师给学生指导完动作后行礼。